中国钢企怎成了被人宰割的羔羊?
中国钢企怎成了被人宰割的羔羊?
邱 林
2月23日,中国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透露,2010年铁矿石涨价,中国钢企为此多支付近2000亿元人民币,超过全部钢企去年实现利润的2倍多。同时他表示,目前铁矿石价格谈判工作已基本停滞。兔年伊始,全世界掀起一片大宗商品涨价的浪潮,特别是最近几天,必和必拓宣布1月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继续上涨,加上海运费,过去的12个月涨幅已经达到了50%。(2月25日《京华时报》)
实际上,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背后有很多推手:如众所周知的市场垄断,年初以来巴西洪水对铁矿石生产及出口的影响。此外,印度和伊朗等国还在考虑对铁矿石出口加征关税。越来越多政策方面的因素如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正在影响铁矿石的价格。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国内现货市场上的铁矿石到岸报价已突破185美元/吨,与2008年时的205美元历史纪录相差20美元/吨。
铁矿石涨价问题年年说但都不能得到解决,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基本上丧失了话语权。究其原因,有分析认为,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钢材的巨大需求;二是主要来源于铁矿石,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不够,大大小小钢铁企业太多,形不成统一的国际采购战略,导致被国际三大矿业巨头分头击破,被迫接受矿业巨头的定价,丧失定价权的主动性。
其实,中国钢铁业十年来反复出现的这样两个场景,一个是每年面对铁矿石价格谈判时的痛苦和无奈,另一个是,不管市场好坏集体提价时所表现出来的简单和粗暴。上述两种场景随着近些年三大矿业巨头越来越明显的垄断趋势而加强。目前,在国外矿业巨头的强势影响下,市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讨论铁矿石价格时只考虑需求,不谈供应因素;只要铁矿石需求增加,价格就理应上涨。
当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开始步调一致地进行铁矿石谈判时,中国钢铁行业纠结的是,国内钢铁企业是不是太分散了,是不是该大幅削减中国钢铁企业的数量?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2011年度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还未展开,但对谈判结果的预测几乎是一边倒——价格将继续上涨。
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让矿业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力拓近日公布的2010年财报显示,2010年净利润超过140亿美元,将其与中国钢企对比,相当于中国7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当年利润总额。有意思的是,就在力拓发布业绩两天后,中国工信部对外发布数据称,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从年初的平均90美元/吨攀升至年底的145美元/吨,涨幅为61%。全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128美元/吨,比上年上涨了40美元/吨。
钢铁企业全年进口铁矿石成本上涨了近2000亿元人民币。全年中国钢企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5%。事实上,最近几年来,中国钢企的利润率也一直都是这个水平。两组数据的对比,让中国钢铁行业的心态更显尴尬:看力拓的数据眼红,看工信部的数据脸红。乍看之下,这两组数据对比展现的是上游和下游、垄断和分散的对比,实质上则是综合性和单一性经营模式的对比,以及市场和政府的对比。
当前,面对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国内钢铁企业其实很无奈。动辄50%甚至更高的矿价涨幅,正在越发严峻地考验正普遍处于微利状态的中国钢铁业。目前看来,宝钢、武钢等一些钢企正通过密集上调出厂价格来向下游转移成本。而市场需求是否能顺利消化上涨,仍需拭目以待。
应该说,10年前的买方市场,中国企业错失了良机:在国际铁矿石市场处在持续近10年的低迷期之际,由于国内铁矿石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因而中国没有介入国际铁矿石市场,现在在卖方市场状态下,要渗透其间就会付出沉重代价。更多的情况是,铁矿石谈判规则早已由矿业巨头们定好,中国企业只是在别人制订的规则下与人谈判。
当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钢企也不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中钢协负责人提出在2011年的谈判中,要建立新的铁矿石定价准则。这说到了点子上。不过,要取得谈判的成功,不能只说说而已。这即需要体制的转型,也需要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铁矿石谈判中才会更有力量,以往矿业巨头一面倒的局面才能得以改变。
2月23日,中国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透露,2010年铁矿石涨价,中国钢企为此多支付近2000亿元人民币,超过全部钢企去年实现利润的2倍多。同时他表示,目前铁矿石价格谈判工作已基本停滞。兔年伊始,全世界掀起一片大宗商品涨价的浪潮,特别是最近几天,必和必拓宣布1月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继续上涨,加上海运费,过去的12个月涨幅已经达到了50%。(2月25日《京华时报》)
实际上,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背后有很多推手:如众所周知的市场垄断,年初以来巴西洪水对铁矿石生产及出口的影响。此外,印度和伊朗等国还在考虑对铁矿石出口加征关税。越来越多政策方面的因素如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正在影响铁矿石的价格。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国内现货市场上的铁矿石到岸报价已突破185美元/吨,与2008年时的205美元历史纪录相差20美元/吨。
铁矿石涨价问题年年说但都不能得到解决,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基本上丧失了话语权。究其原因,有分析认为,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钢材的巨大需求;二是主要来源于铁矿石,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不够,大大小小钢铁企业太多,形不成统一的国际采购战略,导致被国际三大矿业巨头分头击破,被迫接受矿业巨头的定价,丧失定价权的主动性。
其实,中国钢铁业十年来反复出现的这样两个场景,一个是每年面对铁矿石价格谈判时的痛苦和无奈,另一个是,不管市场好坏集体提价时所表现出来的简单和粗暴。上述两种场景随着近些年三大矿业巨头越来越明显的垄断趋势而加强。目前,在国外矿业巨头的强势影响下,市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讨论铁矿石价格时只考虑需求,不谈供应因素;只要铁矿石需求增加,价格就理应上涨。
当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开始步调一致地进行铁矿石谈判时,中国钢铁行业纠结的是,国内钢铁企业是不是太分散了,是不是该大幅削减中国钢铁企业的数量?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2011年度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还未展开,但对谈判结果的预测几乎是一边倒——价格将继续上涨。
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让矿业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力拓近日公布的2010年财报显示,2010年净利润超过140亿美元,将其与中国钢企对比,相当于中国7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当年利润总额。有意思的是,就在力拓发布业绩两天后,中国工信部对外发布数据称,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从年初的平均90美元/吨攀升至年底的145美元/吨,涨幅为61%。全年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128美元/吨,比上年上涨了40美元/吨。
钢铁企业全年进口铁矿石成本上涨了近2000亿元人民币。全年中国钢企的销售利润率仅为3.5%。事实上,最近几年来,中国钢企的利润率也一直都是这个水平。两组数据的对比,让中国钢铁行业的心态更显尴尬:看力拓的数据眼红,看工信部的数据脸红。乍看之下,这两组数据对比展现的是上游和下游、垄断和分散的对比,实质上则是综合性和单一性经营模式的对比,以及市场和政府的对比。
当前,面对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国内钢铁企业其实很无奈。动辄50%甚至更高的矿价涨幅,正在越发严峻地考验正普遍处于微利状态的中国钢铁业。目前看来,宝钢、武钢等一些钢企正通过密集上调出厂价格来向下游转移成本。而市场需求是否能顺利消化上涨,仍需拭目以待。
应该说,10年前的买方市场,中国企业错失了良机:在国际铁矿石市场处在持续近10年的低迷期之际,由于国内铁矿石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因而中国没有介入国际铁矿石市场,现在在卖方市场状态下,要渗透其间就会付出沉重代价。更多的情况是,铁矿石谈判规则早已由矿业巨头们定好,中国企业只是在别人制订的规则下与人谈判。
当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钢企也不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中钢协负责人提出在2011年的谈判中,要建立新的铁矿石定价准则。这说到了点子上。不过,要取得谈判的成功,不能只说说而已。这即需要体制的转型,也需要观念的转变。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铁矿石谈判中才会更有力量,以往矿业巨头一面倒的局面才能得以改变。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