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早期发展历程及惨痛教训
德国***的早期发展历程及惨痛教训
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发展与分化过程
1863年5月,德国十一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窃取主席职位,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4年拉萨尔死后,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散布和执行拉萨尔主义。
1869年8月,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奥·倍倍尔(1840—1913.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参照第一国际章程的原则制定了自己的党纲,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1875年5月22日至27日,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选举了统一的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哈雷代表大会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略加文字修改就通过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就是直接批判这次放弃原则的合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首领们背弃了1912年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巴塞尔宣言》(1913年奥·倍倍尔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掌握了领导权),公开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大战以来,社会民主党内明显地分为三派。以谢德曼、艾伯特为代表的右翼公开投靠帝国主义政府,主张“保卫祖国”;以斯巴达克派(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蔡特金、梅林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左派主张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兜裂,反对“保卫祖国”,认为“主要的敌人在国内”;以考茨基、哈阿兹、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中派则在左派和右派之间进行调和,主张二者实行统一,他们主要为右派的叛变进行辩护,但有时候向左派靠拢。
1917年4月6~8日,中派同右派分裂,在哥达城召开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成立大会。斯巴达克派决定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以便在党内开展争取群众的工作。同时保持斯巴达克派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18年11月11日,在柏林召开了斯巴达克派领导人会议,会上决定将斯巴达克派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它的成立客观上在创建德国革命政党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1918年12月29日,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召开全国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党,并于30日至1919年1月1日,在柏林召开了德国***(斯巴达克同盟)建党代表大会。
1918年11月10日晚,社会民主党右派领导艾伯特与总参谋长格勒纳达成协议,调集10个师开进柏林,以便清除工人士兵苏维埃。
1919年1月4日,社会民主党做出挑衅行为,激起了广大工人的愤怒、举行抗议游行,并携带武器准备战斗。工人们的斗争被社会民主党的“铁血人物”诺斯克指挥的反革命部队血腥镇压了下去。
l月8日,艾伯特等人宣布“总清算的时刻到来了”。接着,反革命大肆屠戮革命工人,一百多名起义者被杀害,许多群众受伤。
1月l5日,德国***创始人、领导者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反动军队残杀。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工人运动的破坏与镇压
1919年1月8月,鲁尔地区再次爆发罢工运动,工兵苏维埃决定成立一个“九人委员会”来实行矿山社会化。2月6日,在鲁尔地区第三次工兵苏维埃会议上,代表们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政府至迟在2月15日前承认九人委员会,否则将举行总罢工。政府谈判代表拒绝了工人的要求,2月15日,军队开进鲁尔地区,并枪杀***人,激起广大工人的愤怒。2月l6日,鲁尔罢工领导决定举行总罢工,但遭到社会民主党人的反对。2月l8日,开始罢工,从19日至22日大约有8万矿工参加了总罢工。罢工工人与反动军队之间出现了武装冲突。最后,由于社会民主党人退出罢工领导机构,罢工队伍四分五裂,罢工只得于2月21日宣告结束。
几天后,中德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要求承认工厂苏维埃和实行社会化。政府派军队野蛮地镇压了中德地区的群众罢工。3月1日梅克尔率领军队开进哈勒。
鲁尔地区4月1日举行罢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社会民主党领导无法阻止罢工。罢工高潮时,达到30万人之多。政府几乎倾其全部军事力量镇压革命运动,宣布了紧急状态,逮捕了社会化委员会成员和罢工领导,并对他们处以重刑。在社会民主党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的进攻下,加之改良主义工会领导的破坏,罢工工人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罢工遂于4月下旬结束。
柏林工人阶级在三月初再次发起英勇的斗争,罢工于3月3日开始,使柏林的生产和交通几乎全部陷于瘫痪。柏林的社会民主党领导号召党员尽力抵制工兵苏维埃的“恐怖主义罢工”。在罢工过程中,工人与反动军队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由于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工会的破坏及军队的镇压,总罢工于3月8日结束。但反动军队继续残杀工人群众。3月9日,诺斯克命令军队:“凡手持武器反对政府军者,一经抓获,立即枪杀。” 反动军官宣布竭尽全力镇压一切罢工者。军队使用各种轻重武器对起义工人大施淫威,大约有1200名革命者被杀害,***杰出领导人约吉希斯也被枪杀。3月16日,柏林罢工以失败告终。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政权的镇压
巴伐利亚地区的工人阶级掀起了德国11月革命的最后一个高潮,建立了巴伐利亚共和国。4月7日,独立社会民主党宣布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4月13日,慕尼黑驻军发动叛乱,推翻了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政府。***人领导广大工人举行总罢工,打败了反动军队,于4月13日晚建立了以***为首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社会民主党政府对此恨之入骨,决定对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实行镇压。5月1日,政府军队开进慕尼黑。经过几天的殊死搏斗,红军和革命工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几百名革命者被杀害,6000多人被逮捕和监禁。
1863年5月,德国十一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窃取主席职位,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4年拉萨尔死后,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散布和执行拉萨尔主义。
1869年8月,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奥·倍倍尔(1840—1913.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参照第一国际章程的原则制定了自己的党纲,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1875年5月22日至27日,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选举了统一的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哈雷代表大会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略加文字修改就通过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就是直接批判这次放弃原则的合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首领们背弃了1912年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巴塞尔宣言》(1913年奥·倍倍尔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掌握了领导权),公开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大战以来,社会民主党内明显地分为三派。以谢德曼、艾伯特为代表的右翼公开投靠帝国主义政府,主张“保卫祖国”;以斯巴达克派(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蔡特金、梅林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左派主张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兜裂,反对“保卫祖国”,认为“主要的敌人在国内”;以考茨基、哈阿兹、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中派则在左派和右派之间进行调和,主张二者实行统一,他们主要为右派的叛变进行辩护,但有时候向左派靠拢。
1917年4月6~8日,中派同右派分裂,在哥达城召开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成立大会。斯巴达克派决定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以便在党内开展争取群众的工作。同时保持斯巴达克派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18年11月11日,在柏林召开了斯巴达克派领导人会议,会上决定将斯巴达克派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它的成立客观上在创建德国革命政党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1918年12月29日,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召开全国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党,并于30日至1919年1月1日,在柏林召开了德国***(斯巴达克同盟)建党代表大会。
1918年11月10日晚,社会民主党右派领导艾伯特与总参谋长格勒纳达成协议,调集10个师开进柏林,以便清除工人士兵苏维埃。
1919年1月4日,社会民主党做出挑衅行为,激起了广大工人的愤怒、举行抗议游行,并携带武器准备战斗。工人们的斗争被社会民主党的“铁血人物”诺斯克指挥的反革命部队血腥镇压了下去。
l月8日,艾伯特等人宣布“总清算的时刻到来了”。接着,反革命大肆屠戮革命工人,一百多名起义者被杀害,许多群众受伤。
1月l5日,德国***创始人、领导者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反动军队残杀。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工人运动的破坏与镇压
1919年1月8月,鲁尔地区再次爆发罢工运动,工兵苏维埃决定成立一个“九人委员会”来实行矿山社会化。2月6日,在鲁尔地区第三次工兵苏维埃会议上,代表们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政府至迟在2月15日前承认九人委员会,否则将举行总罢工。政府谈判代表拒绝了工人的要求,2月15日,军队开进鲁尔地区,并枪杀***人,激起广大工人的愤怒。2月l6日,鲁尔罢工领导决定举行总罢工,但遭到社会民主党人的反对。2月l8日,开始罢工,从19日至22日大约有8万矿工参加了总罢工。罢工工人与反动军队之间出现了武装冲突。最后,由于社会民主党人退出罢工领导机构,罢工队伍四分五裂,罢工只得于2月21日宣告结束。
几天后,中德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要求承认工厂苏维埃和实行社会化。政府派军队野蛮地镇压了中德地区的群众罢工。3月1日梅克尔率领军队开进哈勒。
鲁尔地区4月1日举行罢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社会民主党领导无法阻止罢工。罢工高潮时,达到30万人之多。政府几乎倾其全部军事力量镇压革命运动,宣布了紧急状态,逮捕了社会化委员会成员和罢工领导,并对他们处以重刑。在社会民主党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的进攻下,加之改良主义工会领导的破坏,罢工工人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罢工遂于4月下旬结束。
柏林工人阶级在三月初再次发起英勇的斗争,罢工于3月3日开始,使柏林的生产和交通几乎全部陷于瘫痪。柏林的社会民主党领导号召党员尽力抵制工兵苏维埃的“恐怖主义罢工”。在罢工过程中,工人与反动军队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由于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工会的破坏及军队的镇压,总罢工于3月8日结束。但反动军队继续残杀工人群众。3月9日,诺斯克命令军队:“凡手持武器反对政府军者,一经抓获,立即枪杀。” 反动军官宣布竭尽全力镇压一切罢工者。军队使用各种轻重武器对起义工人大施淫威,大约有1200名革命者被杀害,***杰出领导人约吉希斯也被枪杀。3月16日,柏林罢工以失败告终。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政权的镇压
巴伐利亚地区的工人阶级掀起了德国11月革命的最后一个高潮,建立了巴伐利亚共和国。4月7日,独立社会民主党宣布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4月13日,慕尼黑驻军发动叛乱,推翻了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政府。***人领导广大工人举行总罢工,打败了反动军队,于4月13日晚建立了以***为首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社会民主党政府对此恨之入骨,决定对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实行镇压。5月1日,政府军队开进慕尼黑。经过几天的殊死搏斗,红军和革命工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几百名革命者被杀害,6000多人被逮捕和监禁。
回复: 德国***的早期发展历程及惨痛教训
转载:德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和历史,有一大批被后世熟知的“与工人运动相关”的思想家,比如拉萨尔、杜林、伯恩斯坦、考茨基、威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当然她是个取得了德国国籍的波兰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工人运动政党,比如全德工人联合会、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德国***;发生过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论战,比如马克思与拉萨尔的论战、恩格斯与杜林的论战、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的批判、列宁和考茨基的论战以及列宁和罗莎•卢森堡的论战。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列宁本人都极大的受到了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列宁在和考茨基决裂以前,大有“以德为师”的味道。而最后作为“学生”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通过“十月革命”取得了革命胜利,作为“老师”的德国革命者却在“十一月革命”后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对比俄国和德国的共运史,最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就是俄国二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不同结果。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后,通过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却在德国十一月革命后,遭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政府的镇压,最终“一月起义”失败,“不来梅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被颠覆,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也被杀害。我们首先承认这两次革命具有各自的不同情况,其成败原因也不只一个。但是我们更要指出,这两次革命具有很多共同点,是可以进行对比分析的;而组织理论上的分歧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的组织方式是导致它们一成一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德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具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革命的背景都是本国当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军事失败,国家暴力机器受到巨大损失,统治力大大削弱。
第二、革命最初都是以工人、士兵的自发反抗、罢工、暴动开始的。
第三、旧政府(德国皇帝和俄国沙皇政府)在这种自发革命中,摧枯拉朽的轰然倒塌,新的政权没有建立起来,而旧的统治秩序已经崩溃,出现了一定时期的无政府状态。
第四、最初的革命者中,都分为了左右两派,而这两派中的主力都曾经是一个工人运动政党内的左右两派,而这两派在旧秩序瓦解后都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也许是个很不确切的说法,因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还有中派;而俄国除了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以外,社会革命党也分裂出来左派社会革命党。而这里其实是要突出,工人运动的左右两派在旧秩序瓦解后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虽然我们可以认为右派实质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但是必须承认他们也曾经是工人运动中的一支领导力量。)
第五、革命中都建立了苏维埃,而在自发革命阶段苏维埃都掌握在了右派手里,右派掌握的苏维埃又都试图承认右派组织的临时政府。
第六、右派的临时政府又都受到更反动的政治派别的威胁。俄国发生了科尔尼洛夫叛乱,而德国发生了卡普叛乱。
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与布尔什维克相比具有以下组织路线上的重大问题,导致了他们在十一月革命中的惨重失败。
第一、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按照列宁的组织理论组建的布尔什维克以前,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有人因为反对列宁主义,而认为列宁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退一步认为,布尔什维克是一个列宁主义政党,而此前工人运动中的政党都不具有确定的指导思想。)
这是因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政党都采取一种松散的民主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宽松的党员发展方式,一般只要申请加入都可以得到批准,甚至可以自行宣布成为党员;党员并不需要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可以不受纪律约束;党的纲领又由这些通过“宽松方式”入党的党员民主选举的代表民主决定。因此哪些内容能够上升为党的纲领并不确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革命思想就占上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会更多的进入纲领;而阶级矛盾缓和的时期改良思想就会占上风,修正主义的内容就会更多的进入纲领。而即便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进入了纲领,由于这个党是松散的,也无法使全党贯彻这些内容。这样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在和其他思想(比如拉萨尔主义、蒲鲁东主义)在自由竞争着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力,而在一个工人运动政党内也是这样自由竞争着对党的影响力,而各个工人运动政党又自由竞争着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力,这些政党又通过议会选举自由竞争着对国家的影响力。这样整个工人运动完全处于各种思想的自由竞争状态下,根本没有一种思想可以称为国际或某国或某党的指导思想。
而列宁主义的政党是严密的自上而下模式的先锋队组织。其主要内容包括:严格的吸收党员,党员是按照一个确定的马列主义的纲领、章程吸收的;党员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必须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党的纲领、章程只有按照纲领、章程严格吸收的党员选举的代表才能够修改。这样就使党的马列主义纲领具有了“确定性”和“继承性”,而严密的党的组织模式,又使这一纲领能够在全党贯彻。列宁主义的“灌输论”又通过党对工人运动的“灌输”,通过先锋队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把这一纲领贯彻于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在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又通过“先锋队专政”把这一纲领上升为国家意志。再通过组建集中统一领导的世界***――共产国际,把这一纲领贯彻于世界***各支部所在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贯彻于世界革命。因此只有列宁主义的组织理论才可能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至少是一个指导思想确定的政党),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贯彻于一个党、一国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只局限于在党内和党的右派修正主义分子斗争,却不在组织上独立成立政党。而列宁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右派、孟什维克分子彻底的分道扬镳,组建了马列主义的布尔什维克。
第三、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虽然在理论上和伯恩斯坦的和平过渡、议会斗争思想进行斗争,坚持暴力革命原则;但是在组织上却没有按照暴力革命的要求去建立党的组织,而是贯彻和改良主义一样的组织模式,这种松散的组织模式正是适应议会斗争需要的;也就是说他们在组织路线上和改良主义没有区别。正是这种革命的主张和议会斗争的组织模式的错位搭配,决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的必然失败。
第四、其实在十一月革命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已经在实践上改正了以上第二点和第三点指出的错误。他们建立了独立的德国***,而这个党其实已经仿效了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模式。但是这并没有使他们免于失败。因为这一转变已经太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直到1917年4月才和右派彻底决裂,而且还在和中派一起按照旧的组织模式组成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直到1918年12月才建立了仿效布尔什维克的独立的德国***,而这时右派已经对他们举起了屠刀,一个月以后,也就是1919年1月右派的临时政府镇压了柏林工人的“一月起义”,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也被逮捕杀害。而“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由于组织路线上的分歧诞生了布尔什维克。在1905年布尔什维克已经独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三大,修改了党章,贯彻了列宁主义的组织路线。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六大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形式上彻底决裂,成为独立的政党。因此布尔什维克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理论从1903年到1917年为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进行了长达14年的组织准备工作,才建成了一个可以在二月革命后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革命先锋队。可见列宁是主动的为着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做着长期的组织准备工作,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则是在残酷的斗争驱使下、被动的和右派决裂、再和中派决裂、最后按照暴力革命的要求建立起严密的革命组织。
转自《国际·先锋》
[b]
回复: 德国***的早期发展历程及惨痛教训
转载: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简史
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工人运动兴起后,从一开始就受拉萨尔主义的影响。拉萨尔主义是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潮。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否定暴力革命原则,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拉萨尔派控制了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和帮助下,德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和创始人之一,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晚年在战争、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犯有中派主义错误。)、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等在联合会内开展了反拉萨尔主义的斗争。从1865年到1869年6月,威廉•李卜克内西、白拉克等人先后退出了联合会。
1869年8月,在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领导下,德国先进工人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亦称爱森纳赫派,以别于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拉萨尔派。党的领导机构是一个5人委员会以及由11人组成的监察委员会,机关报为《民主周报》(同年10月改称《人民国家报》)。社会民主工党参照第一国际的纲领制定了自己的纲领,并加入。党纲指出:私有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政治斗争是经济解放的前提。党建立后即宣布自己是第一国际的一个支部。(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国际”,以区别于后来的几个工人国际组织。1864~1876年,第一国际是增强各国工人阶级的兄弟联盟。)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后,积极引导工人参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党的领导人还积极利用议会的讲坛作为斗争场所。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工党公开声明予以谴责。巴黎公社成立后,工党即发表声明予以支持。因此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在1872年被当局逮捕,并以“图谋叛国”罪判处两年监禁。工党的主张和行动很快在德国工人中获得广泛的支持,影响越来越大。1874年国会选举时,工党有6人当选为议员,而拉萨尔派只有3人当选。工党还得到了第一国际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对工人运动采取了越来越严厉的镇压措施,面对现实,爱森纳赫派希望与拉萨尔派合并,共同对敌。1872年9月初,社会民主工党美因茨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同拉萨尔派“进行原则上的合作”,9月底,《人民国家报》发表声明,希望召开两派共同代表大会讨论分歧意见以便实现统一,而拉萨尔派的执行委员会和代表大会却先后作出了反对统一的决议。1874年2月,爱森纳赫派国会议员向拉萨尔派代表建议组成统一的国会党团,又遭到拒绝。同年7月,社会民主工党科堡代表大会再次声明,希望德国两个工人派别统一起来,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拉萨尔派的响应。
后来,由于爱森纳赫派不断发展壮大,而拉萨尔派内部矛盾重重,日趋瓦解,同时德国政府加紧了对两派的迫害,拉萨尔派领导人才不得不谋求和解,以摆脱困境。在日益走下坡路的拉萨尔派迫切要求两派合并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支持两派的合并,但主张在拉萨尔派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时才能合并。但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没有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哥达城召开代表大会,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于1875年2月与拉萨尔派共同起草了一个纲领草案,这个纲领具有明显的拉萨尔主义思想。
1875年3月7日《人民国家报》和《新社会民主党人报》发表了将要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草案。即哥达纲领草案,这个草案提出了一整套反科学社会主义的荒谬论点,并在原则上承认了拉萨尔主义,遭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判,但是这个草案只在文字上略加修改就于1875年5月在哥达举行的合并大会上通过了。1875年5月22-27日,两派在哥达城举行合并大会,纲领被通过,并因之被称为《哥达纲领》。两派合并后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党的领导机构中,拉萨尔派占了多数。
马克思看到哥达纲领草案后,立即着手写成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即将合并的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提出了批评意见。但《哥达纲领批判》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1月,恩格斯为了反击德国党内正在抬头的机会主义思潮,彻底肃清拉萨尔主义的影响,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正确的纲领,不顾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反对,将这一著作发表在《新时代》杂志。恩格斯在发表《哥达纲领批判》时,删去了一些针对个别人的尖锐的词句和评语,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应《新时代》杂志的出版者狄茨和编辑卡•考茨基的要求。但这一著作发表后,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国会党团和《前进报》编辑部对它反应冷淡。
70年代中期,杜林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中间的影响颇大。当时很有威望的领导人之一倍倍尔开始也是错误地坚决认同杜林的理论,并要给杜林加上“***人”的称号,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威廉•李卜克内西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威廉•李卜克内西由于认识不清,在开始时并不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杜林,曾有过抵触情绪。
到1875年初,杜林体系的传播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自命为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由于马克思急于完成《资本论》,恩格斯就接手了批评杜林的任务。恩格斯用了两年的时间(即从1876年5月底开始到1878年7月初止)写作出《反杜林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后来由于杜林狂妄自大,同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朋友关系恶化,再加上他的拥护者没有能力使他免受恩格斯的毁灭性批判,这就使杜林和社会民主党断绝了一切关系。实现了反对杜林主义的胜利,使刚刚起步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也遭到帝国总理俾斯麦强烈反对和镇压,1878—1890年德国实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德国党遭到严厉的镇压。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党不仅未削弱,反而发展壮大。期间党派结构高速发展,并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由于工会的支持,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总是能够在帝国议会内外扩大它们在工人中的影响。1890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已经占据了27.2%的席位,到1912年,提高到了34.8%,很快成为了德国最大的党派。
1890年非常法取消后,重新获得了合法地位。同年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恢复活动。一年后,在艾尔福特通过了艾尔福特宣言。由卡尔•考茨基和爱德华•伯恩斯坦撰写的党纲拒绝了改良主义,并且向马克思主义倾斜。1891年制定的爱尔福特纲领成为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榜样。
1899年,伯恩斯坦写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的任务》一书,反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原则,主张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传播改良主义等修正主义思潮。在当时,无论是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考茨基,还是卢森堡、蔡特金,都坚决批判了伯恩斯坦的观点。但都不彻底,既没有在理论上与伯恩施坦主义划清界限,又没有给予修正主义首要分子以纪律制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党内机会主义倾向日益滋长。首先是1899年法国独立社会党人米勒兰入阁事情带来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激烈讨论和日益分裂为两大派别。随着党的领袖倍倍尔1913年8月逝世后,党的领导权正式落入右派艾伯特等人之手,1913年艾伯特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1871~1925年,1918年革命爆发后,组成社会党联合政府。1919年艾伯特协助制订魏玛宪法,并被推选为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统。在任期间受到左右两翼的攻击:左派以其曾镇压工人起义并杀害卡尔•李卜克内西及罗莎•卢森堡等知名左翼领袖而指责其为“革命的叛徒”;右派以其在十一月革命时曾强令德皇退位并与协约国签署和约为由指责其为“民族的叛徒”,且对其提出起诉。)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战争公债的发行。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是第二国际的权威党,所以它的转变对各国社会党和第二国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914年8月至1918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也都公开撕毁了《巴塞尔宣言》所规定的革命原则,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由于对社会民主党右派领导人的背叛行径不满,在党的领导机构和国会党团内逐渐形成与右派相对立的反对派(即中派和斯巴达克派),中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塞(1911年起任党的执行委员会主席)、考茨基和迪特曼。中派在反对战争和谴责右派背叛方面同斯巴达克左派有某些共同语言,但他们从和平主义的立场反对战争并谴责右派,反对斯巴达克派用革命手段结束战争的主张。斯巴达克派是以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克•蔡特金和弗兰茨•梅林为代表的左派。
右派领导人利用他们所把持的党的领导机构,把所有反对派开除出党。反对派于1917年4月6~7日在哥达成立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这是中派领袖起主导作用的工人政党,考茨基主义的劳动友谊社是该党的主要部分。斯巴达克派参加该党,但保持组织上的独立。该党右翼领导人和社会民主党右派合流,努力防止革命。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又一起组成联合政府扼杀革命。1919年3月、11月独立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大会上,台尔曼等人领导的左派力量有所发展,要求加入共产国际。1920年10月在哈雷召开的代表大会上,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在讨论加入共产国际的21项条件时发生分裂。大部分成员于同年12月与德国***联合组成德国统一***(1921年恢复德国***名称)。其余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在1922年9月回到右派势力控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1918年,战争的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德国陷入空前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全面危机。1918年11月3日,拒绝出海作战的基尔港水兵举行起义,得到当地工人积极响应,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苏维埃。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情况下,独立社会民主党中央理事会于11月8日决定第二天举行柏林武装起义。11月9日早晨,起义的号召书散发到各个工厂。几十万工人打着红旗涌向柏林市中心。卡尔•李卜克内西率领人们夺取皇宫。威廉•皮克带人攻打市政大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带人占领警察局。起义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到中午就控制了整个柏林。德皇威廉二世召见军队将领,询问能否从前线调回军队镇压起义。得到的回答是无能为力。德皇走投无路,被迫退位出逃,霍亨索伦王朝统治被推翻。首相巴登亲王将政权交予社会民主党右派首领艾伯特,企图限制革命的发展。艾伯特拒绝斯巴达克派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议,于第二天就召开了“柏林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受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影响的代表占了多数。代表大会批准了艾伯特提出的组成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人民全权委员会。
11月12日,新成立的艾伯特政府发表了“告人民书”。“告人民书”宣布给人民权利,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享有集会、结社和新闻自由;年满20岁的男女有选举权;给失业者救济金,等等。但是,“告人民书”只字不提逮捕战犯、镇压一切反革命、没收战犯和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为国家所有、没收容克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等问题,反而宣布政府保障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并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这样,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依旧保存了下来。因而,艾伯特政府自称是“社会主义”的,但其实质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
1918年11月11日,艾伯特政府通令原帝国各部的官员全部留任原职。11月12日,艾伯特政府又致电统帅部,保留军队中原有的等级隶属关系;与此同时,艾伯特下令恢复所有各部队军官的指挥权。11月14日,政府还颁布命令,禁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过问统帅部的事务,军队中的士兵苏维埃只能在给养和休假问题上有一点咨询权。11月16日,政府又颁布命令,禁止工兵代表苏维埃参与司法活动,同时命令所有工人必须交出武器。理由是:敌人还在眼前,协约国也决不允许政府实施任何改革,因而旧的国家机器原封不动。艾伯特政府还积极支持和纵容一批反动军官,组织了反革命武装,即所谓“志愿队”。
1918年12月16日—21日,在柏林举行全德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社会民主党人288名,独立社会民主党人 87名,斯巴达克同盟只有10名。以至像卡尔•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这样著名的工人领袖,都被排斥在代表大会之外。斯巴达克同盟发动柏林25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向代表大会提出“取消艾伯特政府”、“宣布德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等要求。斯巴达克同盟打算通过群众的压力来影响会议的进程,但全被占据优势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所抵挡,未能扭转局势。代表大会通过了两项剥夺工兵代表苏维埃自身权力的决议:(一)把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全部移交给艾伯特政府;(二)规定1919年 1月19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经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将取代工兵代表苏维埃。
全德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以后,艾伯特政府企图在国民议会选举以前,摧毁革命的武装力量,以保证选举更有利于它的政府。于是艾伯特下令把具有革命倾向的人民海军师调离柏林。人民海军师拒绝执行调离柏林的命令,艾伯特政府立即停发它们的军饷,水兵们极为愤慨。12月23日,人民海军师派出代表来到柏林卫戍司令部进行谈判,司令部的巡逻队在大街上开枪射击护送谈判代表的水兵,艾伯特政府还调来配备有大炮的波茨坦近卫部队,酿成流血事件。柏林工人闻讯支持水兵,埃喜荷恩掌管的警察部队也站到了水兵一边。政府被迫让步,同意海军师继续留在柏林,但不得参加任何***活动。
斯巴达克同盟较早就清醒地认清了艾伯特政府的面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力图把革命引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轨道。但斯巴达克同盟本身却存在着很大的弱点,无法实现自己提出的正确的革命纲领。斯巴达克同盟组织小,盟员少。这时,柏林的盟员只有几百人,汉堡还不到70人。更重要的是尽管斯巴达克同盟在组织上已进行改组,但它仍然不是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仅仅是作为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内的一个部分,这就妨碍了它们开展自己的革命活动。斯巴达克同盟没有在工人、士兵中单独建立基层组织,与各地的联系也不多。因此,斯巴达克同盟在工兵代表苏维埃中仍处于少数的地位。
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斯巴达克同盟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必须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2月29日,斯巴达克同盟秘密举行了全国代表会议,决定脱离独立社会民主党,建立***。1919年1月4日,政府突然解除了同情革命、深受工人爱戴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总监的职务,这一挑衅决定引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1月5日,柏林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当晚,***人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人组成革命委员会,号召工人起来推翻艾伯特政府。1月6日,柏林50万工人走上街头,占领了火车站、警察局、电报局等据点。但是,推翻艾伯特政府的形势并不成熟。士兵处于动摇状态,就连人民海军师也宣布保持中立。城市小资产阶级对刚刚开始的“民主时代”心满意足。农村基本没有卷入战斗。德国***才成立不久,还没有能力领导这场斗争。独立社会民主党拥有较大影响,但它的领导人不去积极领导武装起义,反而同政府进行谈判,使政府得到喘息时间。政府任命诺斯克为柏林总司令,搜集武装力量,准备进行反扑。1月8日,政府中断谈判,宣称“总清算的时刻到来了”。11日,军队向起义工人发起进攻,用机枪、大炮屠杀革命战士,100多名起义者被杀害,无数群众受伤。德共总部和《红旗报》社被占。卡尔•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也于1月15日被逮捕杀害。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
柏林工人一月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十一月革命的火焰并没有熄灭。柏林和全国各地的工人为挽救和推进革命,仍在顽强战斗。其中,不来梅、巴伐利亚工人的斗争最为激烈,影响也大。早在1918年12月24日,不来梅工兵代表苏维埃就拒绝承认全德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把政权交给国民会议的决议。反动政府企图解散不来梅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不来梅工人发动武装起义,粉碎了反动政府的阴谋,并于1919年 1月10日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由***员 3人、独立社会民主党3人、士兵代表3人组成的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不来梅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行了民主改革,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失业津贴,还建立了对付资产阶级报刊的新闻检查制度。不来梅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坚决要求艾伯特、谢德曼政府辞职,并拍发电报向苏维埃俄国致敬。
艾伯特政府非常仇视不来梅苏维埃政权。在镇压了柏林工人一月罢工以后,诺斯克又命令“志愿队”进攻不来梅社会主义共和国。不来梅工人向汉堡工人告急求援,但是汉堡工兵代表苏维埃中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极力阻挠,使援救工作难以实现。恩斯特•台尔曼不顾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的破坏,率领工人武装驰援不来梅。可是,领导铁路工人罢工的社会民主党人借口运送台尔曼的援军会“破坏罢工”,拒绝提供交通工具。台尔曼的工人武装只好徒步前往,未能及时赶到。2月3日,诺斯克所属格斯登堡师的军队击败了不来梅的工人武装,不来梅社会主义共和国被反革命武装所颠覆。
早在1918年11月,巴伐利亚工人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当德皇威廉二世逃亡荷兰,君主政体被推翻时,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即建立了以独立社会民主党左派库尔特•埃斯涅尔为首的巴伐利亚共和政府。这个政府实行有限的民主改革,却遭到了反动势力的反对。1919年 2月21日,政府首脑库尔特•埃斯涅尔被保皇党人阿尔科•瓦莱伯爵刺杀,代之而起的是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霍夫曼为首的政府。霍夫曼政府完全秉承艾伯特、谢德曼的旨意,极力推行扼杀革命的反动政策。这时,慕尼黑、纽伦堡、奥格斯堡等地相继爆发了工人罢工,迫切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工人运动的冲击下巴伐利亚的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假意迎合群众的愿望,于4月7日宣布成立“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由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右派托勒尔担任政府首脑。与此同时,霍夫曼窜到了巴伐利亚北部的班堡,为镇压巴伐利亚革命进行准备。4 月12日夜,反革命分子在慕尼黑发动暴乱,推翻了托勒尔政府,妄图恢复霍夫曼政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根•列威莱为首的***人领导巴伐利亚工人奋起反击,粉碎了反革命暴乱,4 月13日,代表人民利益的、真正的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告成立,由***人欧根•列威莱出任政府首脑。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向兄弟的苏维埃俄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发出致敬电。巴伐利亚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革命政权:解除反革命武装,组建红军;实行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国有化;工人对工厂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实行监督;建立肃清反革命的非常委员会。但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废除农民的抵押债务,没有采取措施改善贫苦农民和农业工人的生活,以致失去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仍局限在城市。苏维埃政府对解除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武装、镇压反革命的工作,也做得不彻底。
1919年4月末,诺斯克纠集反革命武装向慕尼黑进犯。在***的领导下,工人阶级英勇作战,两万多名红军顶住了诺斯克10万反革命军队的疯狂进攻。独立社会民主党人与诺斯克、霍夫曼相勾结,进行谈判,阴谋颠覆社会主义共和国。5月1日,诺斯克的反革命武装在使用了机关枪、铁甲车、甚至飞机之后,才攻占了慕尼黑,红军顽强抗击。由于力量悬殊,社会主义共和国被反革命武装颠覆了。巴伐利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失败,标志着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终结。
1919年2月,在远离柏林的小城市魏玛召开了国民制宪会议。这次会议,制订了确保资产阶级利益的魏玛宪法,宣布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镇压革命的“功臣”、社会民主党右派头目艾伯特被选为共和国的总统,谢德曼担任了总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垄断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反动统治。
1920年3月,发生了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政变——卡普叛乱。它是由东普鲁士地方长官、极右派头目卡普在国防军吕特维茨将军及议会外一批极右政客的支持下发动的。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即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为实施《凡尔赛和约》的解除武装条款,德国政府被迫把当时的40万人的部队裁减为10万人。帝制派军人利用勒文费尔德和埃尔哈特两海军旅被裁减兵员所引起的不满情绪,发起暴动,企图迫使政府收回裁减国防军的命令。1920年3月10日,吕特维茨将军向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联合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解散国民议会,改选总统。3月13日,受到国防军大多数将领同情的叛乱分子的军队——埃尔哈特海军旅,未经战斗开进了柏林。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德累斯顿,转而逃往斯图加特。叛乱分子成立了以卡普为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的政府,宣布全德戒严。叛乱发生后,德国无产阶级立即投入保卫共和国的斗争。3月15日,总罢工席卷全德,参加的工人达1200万人。工人们武装起来同叛乱军队展开战斗。在德国***领导下,鲁尔区还成立了红色鲁尔军。大部分官吏和职员以及大批农业劳动者也参加了反卡普叛乱的斗争。叛乱分子的队伍在许多地方被击败。3月17日,卡普政府垮台,卡普本人逃往瑞典,吕特维茨逃往匈牙利。当晚埃尔哈特海军旅撤出柏林。
大罢工触发了在德国***领导的鲁尔区工人起义,五万人组成了红军,企图控制该区。但是正规军与自由兵团再度镇压了这次起义。1921年3月,在萨克森与汉堡发生的类似事件也都被镇压下去。
在卡普叛乱中,工人运动挽救了资产阶级的魏玛共和国,因此列宁称“卡普叛乱”为“德国的科尔尼洛夫叛乱”。但德国***的工人阶级革命却没有成功。这再次证明了,德国工人阶级是有力量的,但是由于德国***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德国工人中没有占据领导地位。这个力量并没有被组织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上去。
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于1925年2月重建,开始逐渐崛起,纳粹党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大肆煽动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向群众许愿社会主义。党员人数激增,1928年为10万人,1932年达140万人。在1930~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纳粹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愈来愈多的垄断资本家支持纳粹党。纳粹党私自筹集武器,组建冲锋队。1932年11月,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联名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要求委任希特勒为总理,并最终于次年1月30日将希特勒推上台。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法西斯一党专政。
1932年7月20日社会民主党在军事政变中被驱逐,同年6月21日,社会民主党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社会民主党被禁。德国***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二战以后社会民主党重建。在西德, 社会民主党起初处于在野位置,但是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和赫尔穆特•施密特从1969年直到1982年领导了联邦政府。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纲领》中,社会民主党摒弃了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推行社会福利计划。
在苏军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东德,社会民主党与德国***合并成德国统一社会党,两德统一后与西德社会民主党合并。
转自《国际·先锋》
[b]
回复: 德国***的早期发展历程及惨痛教训
烈焰东归:不能同机会主义做坚决而不妥协的斗争和决裂,自身已走到了机会主义的边缘。机会主义思想具有潜伏性和体系性,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他总会站出来分裂革命力量,破坏革命形势。在革命取得一定胜利时,它又极有可能窃取革命成果,最终葬送革命。总之,机会主义不仅表现在对无产阶级主要敌人的判断错误上,而且这种判断错误本身就包含着把无产阶级作为敌人的因素,而这种因素会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上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机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潜伏敌人。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