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考倒原文作者 称15分仅能拿一半分
高考试题考倒原文作者 称15分仅能拿一半分
高考试题考倒原文作者 称15分仅能拿一半分
2011年06月11日16:29羊城晚报我要评论(81) 字号:T|T
“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昨晚,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中一现代文阅读题的原作者林天宏,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用有点调侃的语气说:“这些出高考试题的想得真多!”
林天宏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
一对答案,作者傻眼
9日晚9时许,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爆料,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但自己不会做,一时引起博友们疯狂转发。到10日晚7时,转发量已超80000次,评论14000多条。
2006年6月21日,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林天宏,在该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发表《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前几天,他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说这篇文章上了高考语文试卷。
林天宏找到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果真在试卷里看到自己的名字。只不过,原文1500字被删减到几百字。
林天宏连忙看文后的3道试题,“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没想到一对答案,好多都不会做”。
两次写雨,只是随性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被安排在乙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阅读10段文字后,需要做3大题,其中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分别为4分、6分。
第一道选择题是多选题,要选出对“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林天宏选了C、E,正确答案是D、E。
第二题要简要分析“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林天宏说自己基本答对。
第三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林天宏做完一查答案发现,答案有3点,自己只答对一两点。
林天宏郁闷了,他在微博上发泄自己的不满:“其他就不说了,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忽忽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嘛?”出高考试题时,当然不可能问作者,那样就***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天宏说:“为什么两次提到雨?我是南方人啊,在南方经常下雨,北京下雨少嘛,所以我要提两次啊。”
林天宏表示,写作时并没考虑那么多,写到最后,自然又回到了这场雨,“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
但参考答案第三个要点说,两次提到雨,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现在做完题,我认真想想,要是当年,我也会这么回答。”林天宏是福建人,1997年考入福建师大读书,“高中读书,通过强化训练,自然形成了一套体系、一个标准,在当时严格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我想,我也会这么回答。”
但现在,林天宏脱离这个体系已有14年,“我离开这个体系十多年了,不熟悉这套体系,就不会作答了。”
“我现在看来,题目这么出,参考答案这么写,并不离谱。”林天宏说。
链接 如此尴尬,前年也有
实际上,“原作者得低分”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09年,同是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同样15分的一篇阅读文章《寂静钱钟书》的原作者周劼人只拿到了一分。
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实习生周劼人在该报发了一篇文章:《寂静钱钟书》,此文后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劼人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记者尹安学)
2011年06月11日16:29羊城晚报我要评论(81) 字号:T|T
“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昨晚,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中一现代文阅读题的原作者林天宏,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用有点调侃的语气说:“这些出高考试题的想得真多!”
林天宏估计,这道15分的题目,自己能拿一半左右的分数。
一对答案,作者傻眼
9日晚9时许,林天宏在自己的微博爆料,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但自己不会做,一时引起博友们疯狂转发。到10日晚7时,转发量已超80000次,评论14000多条。
2006年6月21日,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林天宏,在该报《冰点周刊》“钩沉”栏目发表《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前几天,他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说这篇文章上了高考语文试卷。
林天宏找到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果真在试卷里看到自己的名字。只不过,原文1500字被删减到几百字。
林天宏连忙看文后的3道试题,“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没想到一对答案,好多都不会做”。
两次写雨,只是随性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林天宏的《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被安排在乙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阅读10段文字后,需要做3大题,其中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分别为4分、6分。
第一道选择题是多选题,要选出对“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林天宏选了C、E,正确答案是D、E。
第二题要简要分析“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林天宏说自己基本答对。
第三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林天宏做完一查答案发现,答案有3点,自己只答对一两点。
林天宏郁闷了,他在微博上发泄自己的不满:“其他就不说了,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忽忽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嘛?”出高考试题时,当然不可能问作者,那样就***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天宏说:“为什么两次提到雨?我是南方人啊,在南方经常下雨,北京下雨少嘛,所以我要提两次啊。”
林天宏表示,写作时并没考虑那么多,写到最后,自然又回到了这场雨,“这是很随性、水到渠成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原因”。
但参考答案第三个要点说,两次提到雨,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现在做完题,我认真想想,要是当年,我也会这么回答。”林天宏是福建人,1997年考入福建师大读书,“高中读书,通过强化训练,自然形成了一套体系、一个标准,在当时严格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我想,我也会这么回答。”
但现在,林天宏脱离这个体系已有14年,“我离开这个体系十多年了,不熟悉这套体系,就不会作答了。”
“我现在看来,题目这么出,参考答案这么写,并不离谱。”林天宏说。
链接 如此尴尬,前年也有
实际上,“原作者得低分”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09年,同是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同样15分的一篇阅读文章《寂静钱钟书》的原作者周劼人只拿到了一分。
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实习生周劼人在该报发了一篇文章:《寂静钱钟书》,此文后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劼人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记者尹安学)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